日期:2025-08-13 21:55:10
近日,记者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委宣传部获悉股票配资论坛,今年1月—7月,该县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834.27万元,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
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边陲,地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的“风口”,因春秋两季西北风肆虐,土地盐碱化严重,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。近年来,通榆县化风力“劣势”为“优势”,抢抓风电产业发展机遇,大兴风电装备制造,用20余年完成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掌控、从单一发电到全产业链发展的华丽转身,让昔日“风过无声”的荒原,变成了今日“绿电澎湃”的新能源高地。
1999年10月,11台西班牙MADE-46风机在通榆县荒原首次转动,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第一缕风电曙光,更按下了吉林省风电产业的启动键。作为吉林省内第一座投运的风电场,其一期工程单机容量仅660千瓦,塔筒高度43.5米,叶片直径46米,整机完全依赖进口。次年,38台丹麦风机接踵而至,总装机容量一举突破3万千瓦。
“那个时候风场检修维护全凭人力,爬40米高的塔筒全靠双腿,定桨距风机无法灵活调整叶片角度,影响风能利用,不能达到理想的发电效果。”国网吉林省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榆风电分公司副厂长韩刚说。
技术突围的密码,藏在一次次迭代里。2007年起,通榆县风电场先后完成三次技改:塔筒从43.5米逐步抬升至90米,捕捉更高更稳定的气流;单机容量从600余千瓦跃升至2300千瓦,相当于早期3台风机的总和;叶片直径扩展到131米,扫风面积比最初增加近8倍;定桨距改为变桨距后,风机可像灵活的手掌般随时调整迎风角度,风能利用率提上去了。更关键的是,曾经依赖进口的整机逐渐被国产金风系列替代,螺丝、线缆等小部件都实现本地化供应。
智能化浪潮的到来,让通榆县风电产业再迎新变革。2021年,华能什花道风电场建成投运,89台风机昼夜不停运转,主控室却只需两人值守。35千伏配电室内,轨道巡检机器人10至15秒就能完成一组开关数据的采集上传,“无人值班+智能巡检”新模式,让运维效率提升3倍,曾经轰鸣的风场,变成了静默的数据终端。
产业的根系,在通榆县开发区扎得越来越深。2013年,全长5.2公里的“风电大路”破土动工,如今已成为风电装备制造的集聚地。走进三一风电零碳智造厂房,机械手臂精准组装电机部件,叶片生产线从原材料到成品实现全流程覆盖,智能化生产场景随处可见。
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事务经理陈永春说:“我们是首个入驻风电大路的风电企业,现在的智能化水平已达到行业领先,2024年生产主机461台,叶片755支,实现产值24.31亿元,带动就业达千余人。”
如今的通榆,已构建起完整的风电产业生态股票配资论坛,一台风机从核心部件到外围配件,全可在通榆境内完成生产,“通榆造”风机正从这里走向全国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柳姗姗 彭冰 通讯员 张皓宇 张晓龙)
保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